close

 http://www.mocataipei.org.tw/blog/post/28679517

「風險社會」大概是我近期看到最需要花頭腦思考的展覽了,畢竟並不常把「風險」和「社會」兩件式串連在一起,也不常在生活中有太多社會學的思考,所以只能隱約模糊的知道它的意思。

 

進館後,我先自己踅了一圈,我覺得我是在展覽中才漸漸「風險社會」的意思,去欣賞每一件藝術品,去思考每一種呈現方式,靜靜地去感受;我發現,這些「風險」十分貼近我的生活。

 

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Sven Johne《見證者的眼淚》,這件作品是以影音方式呈現,影片中有兩個人,是teller─listener的角色,一人不斷說著東德人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的生活,另一人卻也不禁潸然淚下。兩人其實都未曾經歷東西德合併,teller與listener卻彷彿都感受到彼時大時代的張力;媒體經常扮演的是teller的角色,而一般閱聽者是listener,我們的情緒與思考即是經常受到媒體影響。

 

策展人Melanie Bono提出一個「風險社會」的新趨勢,新的合作模式,我覺得有一件作品即能表達這種概念,我很喜歡。在展間呈現柏林都市計畫的擬定過程,貪污腐敗、市民抗議、社會運動等等,展間牆上寫了好幾段話,白底黑字,很有power。

 

IMG_4563  

藝術家Anna Witt:「『風險社會』聽起來很熟悉,我還特別去查看我的書櫃,這個名詞似乎和私人領域自由化的傾向有關,個人必須承受越來越多責任與決定了。」我在展間裡讀到這段話,很能認同她的解釋,晚上朋友貼了個連結,我也分享給大家:http://kevinsjhuang2.blogspot.tw/2012/10/risk-types.html

 

最後我想用另外一位藝術家Florian Slotawa的話小小的結尾:「對於與健康、旅遊或日常生活有關的種種風險,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、良好的保障。然而,後來我才明白,事實上,這些『古典的』風險如今已經被新的風險所取代;而這些新的風險之所以產生,全得歸因於我們的生活型態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er8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