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公共社會學實習至今到第三年,而今年的發表會是我參加的第二年,對我來說之所以在沒有實習的狀況下兩天都來聽的原因,搞笑來說是要取暖,是,我覺得我實在有滿滿的困惑,大概就像鄭龍驊說:「能夠和大家稍作討論(討拍?)其實感覺蠻好的。」認真來說,我覺得參與社區的過程中,有許多相似的心情、困惑與反思,很希望有個機會聽大家說說,也是之前寫社區筆記的動機(第二篇開始寫了敬請期待)

 

這樣的心境其實和去年大不同,在身分上,去年的身分是報告者,是投影片做到前天凌晨三點、隔天早上第一個九點報告、報告完就肚子很餓想睡覺的報告人,真的有一種如同林彩虹說「了結暑假」的感覺,沒有時間去想太多。二來,在時間控制上,比起去年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八點,今年分成兩天晚上真的是一個比較不累人的做法。最重要的是,在上次發表完之後,還是持續在社區裡亂晃,至今年暑假又有更積極、多元、企圖延續去年的行動,也因為一年來社會科學或是在日常生活的思考訓練,心裡其實有許多疑惑,以及質疑的地方,不只是看見自己今年做了什麼,也去看沒做什麼,更能敏感去感受在去年曾與老師、夥伴討論過的概念與想法,因此對於今年同學們的分享可以很有感。

 

也就是抱著一堆困惑,在提問上比較關注的是同學們進入社區或是在實習時的狀態,而我也覺得比起去年,今年每一組除了交代自己做了些什麼,也都花了些時間說出自己的反思。我自己觀察的這兩年來,有三個共同的問題是,一是一個暑假的時間好少,二是如何延續(包括組織如何持續、實習者還能再做什麼)以及研究位置的反思。我們都不甘願當個來匆匆去匆匆的行動者,希望有多一些的回饋,卻有可能受限在時間、地點或是在這個夏天出現的各種想法而覺得需要停下來想一想。我自己會覺得,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遇到,但真正在社區或是實習地與矛盾面對面時,卻是一個人的,之所以一人,也許是這些困惑難以言喻、無法在無暇交代脈絡的狀況下被清楚瞭解,而這個獨自一人,是孤單,卻也是我想關注大家的實習經驗的原因,起碼在未來獨自一人面對的時候有一些可以嘗試的參考值,或者能因為這是一個共享的經驗而開啟一個對話、討論的空間。

 

除了對於李侑謙已經政治國關四(我絕對不是要故意再寫一次)很驚喜之外,也滿期待他自去年去哈瑪星之後的後續發展,而且好難得的是這是自己住的地方;雖然何明修老師覺得某會社是個魯蛇團體,但我會覺得每個人的研究動機與取徑必定與他的生命經驗相關,也有一個insight去拉開這個視野。我想啊,會社未必會成為這份研究當中一個重要的標題,但卻有一個重要的意義。今天彩虹的分享也令我驚豔,雖然暑假期間斷斷續續的聽到永興的消息,但今天是我第一次完整聽完,也覺得彩虹提出的反思很實際,尤其在看到/看不到這個問題上,我覺得很貼近社會學的視角──看人看神又看鬼,誰會出現、利益如何分配的思考雖然複雜卻很實際。

 

俊達今天在講的時候,有提到文化轉譯──用各自的語言說出彼此的興趣,這是《社區如何動起來》的題旨,我覺得不管是研究或參與,尋找那個彼此聽得懂的語言是困難的,說出興趣更是難上加難,又如同昨天阿蟲在暗暗的系館樓梯提到,與社區互動這個詞講得多麼順,但卻是無比困難與複雜。雖然今天惠敏沒來,不過昨天聽到她重複說著:「手弄髒一點、腳弄髒一點」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點,而且覺得很感動。常常,在一堆困惑中忘記這件事,感到懊惱、想解脫,回到今天討論到的「日常」與「非日常」,這些不舒服正是身在社區或是我們自身日常生活細節中的魔鬼,是根本存在,躲也躲不掉。

 

從去年的「重返社區」到今年「安居於市」,對我來說也是身分與心境的轉變,讓我思考如何帶著這些收穫、困擾以及心中那些未完成的想法好好生活。

arrow
arrow

    deer8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